> 文章列表 > “好作三天物外人”的出处是哪里

“好作三天物外人”的出处是哪里

“好作三天物外人”的出处是哪里

“好作三天物外人”出自宋代宋太宗的《逍遥咏》。

“好作三天物外人”全诗

《逍遥咏》

宋代 宋太宗

知之修练但辛勤,苦志由来离六尘。

金鼎乍分红燄火,月魂高锁碧潭津。

深思五岭凡间路,好作三天物外人。

万里州通宽世俗,清虚境象善求真。

《逍遥咏》宋太宗 翻译、赏析和诗意

《逍遥咏》是宋代皇帝宋太宗所作的一首诗词。以下是对这首诗词的中文译文、诗意和赏析:

逍遥咏

知晓修练需辛勤,

苦心追求远离尘。

金鼎初分红燄火,

明月高挂碧潭津。

思虑深深五岭路,

志趣高远三天人。

万里州通世俗间,

清虚境象善追寻。

译文:

了解修行需要辛勤,

苦心追求远离尘埃。

金鼎初分红色火焰,

明月高悬碧潭之上。

深思考虑五岭之路,

志趣高远如三界之人。

万里之州通达世俗之间,

清虚之境似善追求真理。

诗意和赏析:

《逍遥咏》表达了宋太宗对修行和超越尘世的追求。诗人认识到修行之道必须付出艰辛努力,通过苦心的追求才能远离尘埃的纷扰。金鼎初分红色火焰,明月高挂碧潭津,形象地描绘了追求逍遥境界的景象,金鼎象征炼丹之法,明月代表高洁的境界。

在修行的过程中,诗人思虑深远,深思熟虑着五岭之间的路途,表达了对修行道路的探索和思考。志趣高远如三界之人,表示诗人追求的目标是超越凡俗之境,追求高远的境地。

诗词的结尾提到万里之州通达世俗之间,清虚之境似善追求真理。这句话表明诗人认识到修行并非追求超脱世俗,而是在世俗中追求清虚的境界,善于追寻真理。

整首诗通过描绘修行的艰辛和追求的境界,表达了诗人对超越尘世的向往和追求。同时,诗词也传达了一种追求真理和境界的人生态度,鼓励人们在世俗间寻求清虚之境,追求真理的追寻与探索。